专家是指在某个领域中有突出成就和一定建树的人,这样的人走在哪里都值得尊敬,不过在近几年中,专家好像成为了反义词,尤其是一
专家是指在某个领域中有突出成就和一定建树的人,这样的人走在哪里都值得尊敬,不过在近几年中,专家好像成为了反义词,尤其是一身反骨的大学生,听到这两个字就反感。
其实这也不能怪大学生们,因为他们作为年青一代,未来的接班人,是专家建议的主要对象,每条建议几乎都事关大学生,这些建议充满说教意味,又不能帮大学生解决主要问题,所以如今一听说“专家建议”,大学生的白眼就要翻到天上去了。
不靠谱的建议又来了,一天之内两名专家上热搜!
此前关于专家建议的事经常上热搜,最密集的一段时间,官媒都曾批评过这些专家建议脱离实际,太不靠谱,可这些人就是不长记性,学术讨论非得扯上批评建议,这不,一天之内,又有两名专家上了热搜。
咱们先来说第一位专家的建议:北京打车太便宜,应该涨价!
北京是大城市,经济发达,收入高物价也高,也是大学生扎堆发展的城市,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北京拥堵的主要原因是网约车,网约车多,费用还便宜,对公共交通资源占用比例也多,因此应该涨价。
网约车乱象的确应该治理,但应该是治理的更规范,把城市拥堵都简单粗暴的推给网约车,这似乎不太仗义,因为此前另一个专家提出年轻人增加收入的方式,那就是下班之后用闲置的第二辆车开网约车,同为专家互相刨底可不好。
如果说这位专家的建议还稍微有那么些道理,能赢得部分网友赞同,(特别是开出租车的师傅们),但下一位专家的建议可是彻底把年轻人惹毛了。
专家建议:子女是消费品,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
当代年轻人最敏感的三个点是啥?工作,结婚和生子,每当过年过节,七大姑八大姨就会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提问,把年轻人烦的甚至上网求助,而这位专家一上来就引雷,批评年轻人不生孩子不对。
经济专家陈文玲在公开场合发言表示,子女是消费品,是长周期的消费品,还是能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,所以年轻人不生小孩不对,这位老师还引用了注明经济学家的名言。
专业的学术论题咱们不了解,但是这几句话一听就让人皱眉,子女是消费品这点大众认同,但长久回报体现在哪里?大概有娃的和没娃的听完都沉默了。
首先这位经济学家把孩子比成物品就让很多家长不舒服,其次家长养育学生都是出于爱,而并非想着回报,如果每个家长以生孩子回本为前提教养他们,那可不知道学生会被教育成什么样,所以对于这位老师的建议,网友们都是不客气回怼的态度,觉得专家应该闭嘴。
其实经济学家们向来喜欢跳脱出情感,只考虑一种功利哲学,经济本身就是计算效用、效率和效益的,如果这位专家是在经济学研讨会上说这种比喻,相信其他经济学者能够理解这种理论,但在公开场合,当着很多普通人和外行的面,这种“冷漠”的比喻则显得没有人情味儿了,而且事关催生这件事,对年轻人和家长来说更加敏感,可不就是点燃了网友们反骨,一片吐槽声。
比起粗暴劝生娃,年轻人有许多问题亟待“专家”解决
中国失去人口第一大国的头衔,新生儿出生率下降,身为国人应该出一份力,但出力之前也得顾好自己的生活,虽然二胎三胎政策开放,但还是鲜少有人生,甚至不少大学生都渴望丁克,一个都不生。
是年轻人生不起吗?以现在的物质条件,不能让孩子吃饱穿暖的家庭几乎很少,问题的症结在于养不起,学生的教育经费和家长的教育精力是难题。
现在家长养娃都是奔着成才使劲儿的,才上幼儿园就投入不少钱,稍微好一点的私立幼儿园每年大概要十万,上个三年小三十万就没了,有多少家庭能同时拿出三个三十万的?
而幼儿园之后花钱之路才刚刚开始,素质教育下不得让学生学个才艺,就算是最普通的书法课,一节课也不便宜,兴趣爱好又是长期培养的项目,这不得五年起步?义务教育阶段学费是可免,但生活费及其他支出可免不了。
还没上大学就已经得几十万了,要是在北上广这样的地方,家长培养再上点心,不用小学毕业,一百万就等扔进去,再生一个二胎或三胎,不说教育经费翻倍,父母一人带一个经历也不够哇。
所以说,专家要想在人口问题上做出一些见解,应该从根本问题上出发,要么实行鼓励政策,家长生娃就给钱,要么解决学生教育内卷问题,让家长不用为学生升学发愁,这些才是阻碍年轻人生育的关键,只靠批评简单粗暴的催生,只会让适得其反,年轻人越来越不想生。
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TAG:冷漠,学生,网友,记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