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在什么年代,能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,必然都是家人和学校的骄傲。家长会摆谢师宴、升学宴等庆祝一番,学校则更为夸张,非得大
不管在什么年代,能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,必然都是家人和学校的骄傲。家长会摆谢师宴、升学宴等庆祝一番,学校则更为夸张,非得大肆宣扬一番不可。甚至会在高考结束后的学校门口,把被各大高校录取生的照片、姓名和班级等信息,以夸张的形式展示很长一段时间。
有这么一名学生,她在收到清华录取通知书后,却被告知已失去入学资格。这又是怎么回事呢?事关重大,我们先梳理一下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疑点。
一、事情经过和后果
这件事发生在2003年,距离现在已有20年之久,事件的主人公叫吕欣欣,是一名美术生。高考结束后,吕欣欣觉得自己的实力有望冲击清华美院,于是一志愿直接填了清华大学。
等待了一暑假的录取通知书,吕欣欣并未收到任何邮件,于是她觉得清华无望了。怀着这样的心思,吕欣欣去了北京另一所专科学校。在这所学校的落差当然很大,但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继续努力学习,以实现自己成为一名设计师的梦想。
然而现实总是荒谬的,2004年6月吕欣欣的父亲来学校探望女儿,而他此次前来是带着一个巨大的秘密。吕欣欣当然毫不知情,高兴地和父亲谈天说地,但父亲始终闷闷不乐和欲言又止的神情引起了她的怀疑。
在吕欣欣的追问下父亲告诉她:原来她当初不是没有被清华录取,而是通知书邮寄过来时她没收到!得知这一消息的吕欣欣当场感觉如晴天霹雳一般,整个人都懵了。她继续追问父亲,这究竟怎么一回事?
吕父拿出时隔一年的那封邮件,旧旧的邮件袋有经历风霜的痕迹。因为时隔久远,文件和袋子甚至黏在一起,是吕父费了半天功夫才完整取出的。邮件袋上那一串030296是独属她的数字,录取通知书上面还清清楚楚写明了吕欣欣的姓名、学院专业、班级等信息。
为此吕父还特地打了清华大学招生办的电话,以确认这封邮件的真实性。得到工作人员的肯定回答后,吕父是忧喜参半,一方面在想或许女儿还有望继续去清华就读,另一方面又不知如何把这一事实告诉女儿。
然而随后清华大学却表示已经过了录取时间,未在规定时间内报到,这份录取早已失效。吕父备受打击,心情很是沉重,想了半天才决定到北京把事件经过和女儿详细交代。
追溯起这一事件的后果原因,与邮局完全脱不开干系。按吕父的描述,他在某天下班后突然发现自家奶箱上有一封邮件,当看到封面来自清华大学且收件人是女儿吕欣欣时,他就产生了不好的预感。邮件是2003年7月从北京发到义乌的,但不知为何并没有到他们手中。
邮局解释说,应该是当时的投递员出现了失误。吕父家一共有三个箱子,一个邮箱而另外两个是订奶箱。可能是当时的投递员不小心放到了其中一个奶箱中,而因为吕父一家早已不再使用订奶箱,因此就没注意,从而错过了邮件。
重新发现这封邮件,也是邮局会定期去邮箱清理查看邮件的缘故。当看到去年那封通知书仍未被取出,因此投递员才拿出来,放到箱子上面,被下班回家的吕父看到。令人不解的是,清查邮箱为什么会翻到订奶箱?邮局对此也是推脱责任,最后事情不了了之。
二、事件疑点和总结
这件事连路人看了都觉得十分遗憾,更别提当事人的心情了。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久,但现在提起来还有很多疑点引起人们注意。比如,为什么吕欣欣会有从顶级学府清华大学到专科学校这么大的跳跃?如果她的一志愿是清华,说明她本身分数就很高,那为何另外的几所志愿学校也都没有录取她?或者她填的志愿中确实有一所专科学校作为兜底,那这样的结果倒也不奇怪。
再比如,清华大学在新生报道时如果发现有未到的新生,学校也应该用电话或其他方式联系到学生及家长进行询问确认才是。吕欣欣一家并没有提到当时学校联系他们的情况,这其中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。
结语
相较于2003年的通讯不发达,我们现在的生活早已不像之前那样各种不便。以前高考志愿大多以盲选为主流,现在大部分地区早已不再采取这种形式。
另外现在的考生在投递档案后,收件地址一般都会填写学校,再由学校统一联系学生和家长,更加稳妥方便。吕欣欣的事情提醒了很多考生和家长,告诫我们事关前途,一定要足够谨慎!对此你有没有听过类似的事件呢?欢迎评论区分享。
TAG:学校,邮件,志愿,疑点